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科研成果 >> 正文

活动报道:北京五高校法语课程思政研究虚拟教研室第五次交流活动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1-31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月9日,北京五高校法语课程思政研究虚拟教研室进行了第五次线上教学交流活动,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近30位法语专业教师汇聚线上,围绕“中国文化融入法语课堂”主题进行了云端交流和分享。北外3118云顶集团副院长罗定蓉老师主持了交流活动。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述高校的5位教师分享了将中国文化融入到法语教学,或单独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或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基础法语课、翻译课等法语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实践和感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方友忠老师首先就“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思考”进行发言。方老师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总结、教学思考等四个方面展开讲述,并以“今日中国青年人的使命”这一主题课程为例,向与会老师呈现了该课堂的具体开展流程,并分享了自己如何在教学中将语言能力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心得体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鲲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法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中国文化法语谈’为例”。王老师首先对北外3118云顶集团开展的课程思政工作做了简要介绍,然后讲述了个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最后以自己教授多年的三年级课程“中国文化法语谈”为例,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创新特色、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并与大家探讨了个人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新问题及开展的新尝试。

外交学院刘晶老师的分享围绕“中华文化融入‘基础法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展开。她首先从国家层面、学科层面、个体层面、文化内容上阐述了在课程中进行中华文化融入的教学背景,然后对“基础法语”课程的框架构建进行了具体介绍。刘老师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为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并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演示了如何在教学流程中使用产出导向法,以达成语言促成、内容促成、结构促成的多重教学目标,并在最后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教师、学生、教学这三方面的思考感悟。

北京语言大学的康乃馨老师做了题为“中国文化融入法语课堂的思考与实践——以‘法语笔译’课程的西化中文专题为例”的报告。康老师首先对自己的法语笔译课程进行了相关介绍,然后与大家共享了本课程的思路设计、如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预习、如何以“西化中文”或“翻译腔”的由来、发展和变体进行引入,并通过教学中的具体实例呈现了文学翻译视域下的“西而化之”及学生们的作业成果。最后,康老师也展示了自己通过此课程获得的在跨文化交流、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感悟。

国际关系学院的陈蜜老师就“关于法语讲中国文化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进行了发言。她首先提出法语课程思政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为熟悉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怀抱爱国真心,阐述了“法语讲中国文化”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的具体内容。然后陈老师讲述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三个难题,对“文明”与“文化”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并从相关教材介绍、主题词筛选、教材比较、课程大纲、教学组织、书目介绍、网络资源等各方面分享了自己在该课程准备阶段的成果与思考。

在专家点评环节,外交学院外语系主任王晓侠教授对5位教师的发言一一做出精准评述,并分享了她对中国文化融入法语课堂的一些思考。首先,她对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她认为在法语教学过程中,显性的文化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或者说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去讲述中国故事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而思政教育的真正关切在于如何将显性的知识能力培养转化为隐性的家国情怀和人格养成,最终真正激发当代年轻学子的民族自豪感,不光能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还要发自内心地讲好中国故事。其次,王老师提出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将大家所提到的丰富多彩的思政内容及教学方法,与课堂语言文化知识传授更加有效地统一、契合,还需要大家在技术层面,尤其是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创新层面进行深入探索。最后,王教授还建议老师们可以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切入,以比较教学的视角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与西方现代文明在法语课堂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更加生动、切实地推进思政教育在法语课堂中的有效开展和实践。

在交流环节,与会老师们围绕怎样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如何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进行了积极互动。

北京五高校法语课程思政研究虚拟教研室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活动计划。与会高校一致同意下一期交流活动将围绕“学科方向课的课程思政实践”主题在线下展开,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

(罗定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