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2022年第2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3-22 [来源]: [浏览次数]: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季刊)

2022年第2期(更名改版后总第18期)

目录

(点击篇名可链接至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免费下载全文)

·区域研究·

评论取向的“法式”新闻业溯源

姚丹(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

摘要:国内业界对英美等英语国家媒体的研究很多,相比之下,对法国新闻业的研究凤毛麟角。在为数不多的针对法国媒体内容分析的相关文章中,大多数作者都指出法国新闻业是评论取向的新闻业,却没有做出细致的解释。为什么法国媒体更注重评论?这一传统从何时开始?是否依旧存在?它受何影响?本文通过对法国独特的文学和政治氛围的探讨,意在解析“法式”新闻业的传统。

行为激进化理论视角下布基纳法索恐袭事件解析及其应对之策

辛媛媛(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2015年以来,受非洲萨赫勒地区周边国家安全局势的影响,布基纳法索恐怖袭击事件频发,恐怖组织和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渗透蔓延。从行为激进化理论中的推动、拉动和中介因素对恐怖分子的有组织犯罪活动进行分析,探讨恐怖组织的激进化行为来剖析布基纳法索恐怖袭击频发的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安全局势,为解决该国恐怖袭击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语言与教学·

加拿大的法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李晓光(北京外国语大学)傅荣(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加拿大是英法双语国家,其二语教学特别是法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非常丰富,产生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法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其中首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沉浸式法语教学”模式和克洛德·热尔曼等创立并实施的(法语)神经语言学教学法。本文围绕上述两点展开,以期揭示加国学者在法语教学法研究与实践领域的重要贡献。

口译技能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个案研究

邓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晓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口译技能渐进”课程在2020年春季学期采用的在线教学模式,接着借助质性与量化数据,从教学过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三个方面分析口译技能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问题。

·翻译理论与实践·

法语小说汉译显化策略动因研究——以《高老头》四个汉译本为例

张铱(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显化策略是文学翻译中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研究《高老头》四个汉译本中的显化策略,将译文中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影射以及互文现象等作为“显化标记”,旨在为法汉文学翻译中显化现象的普遍性提供理论依据。显化策略作为统称术语,涵盖很多具体的显化形式。显化策略也是文学译者对文本的主动干预,主要解决三类翻译困难:消除语义模糊、避免无意义表述以及抵消翻译损失。这三种情况构成《高老头》汉译中应用显化策略的主要动因。由于显化策略的应用,译者提高了翻译的忠实性、可读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然而,译作也可能融入译者的主观阐释和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作内容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同义词辨析视度下翻译的选词策略研究——以《红楼梦》法译本为例

孟贤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摘要:同义现象在语言中非常常见,而汉语和法语中都拥有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所提供的丰富的选择使法语学习者在汉法翻译中能够避免重复,从而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形象。通过比较语义学家和词汇学家对于同义词的不同分类方法,我们认为,在词义上和在文体上辨析有所区别的两类同义词对翻译实践中的选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红楼梦》法译版本中选取若干动词或动词词组,对比李治华译本和吴鸿缈译本的选词差异,力图从辨析同义词的角度,对词的本义和附属意义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如何在汉法翻译实践中,既避免误用同义词,又能丰富语言的表达。

概念整合理论下中国文化特色词的法译研究——以“火锅”词条为例

曾珍(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针对汉法词典中文化特色词的译义,不同学者观点不一。其译义方式可概括为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和意译等。对此,概念整合理论主张:构建特色词与其译词的概念合成模型不仅有助于诠释译义过程,而且还可以辅助辨析译义方式。本研究将以“火锅”词条为例,在探讨“火锅”与其三种法译词的映射理据的基础上,对用户进行译义方式接受度的问卷调查,获取以下结论:用户对于三种译词的接受度从高到低分别表现为fondue chinoise,Huoguo和marmite à réchaud。在厘清用户选择以上译词的原因、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与译词精确性的基础上,最终构建汉法词典中“火锅”词条的样例。

·文学研究·

小说《辫子》的空间叙事与女性伦理困境

陈丽娟(大连外国语大学)刘新梅(大连外国语大学)

摘要:法国女作家莱蒂西娅·科隆巴尼的小说《辫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将印度、意大利和加拿大三个空间并置,分别围绕斯密塔、朱丽娅和萨拉三位女性的伦理困境展开共时性叙事。作者通过故事人物视角的转换,将不同空间所承载的伦理规范与主人公的个体经验相糅合,投射出三位女性各自遭遇的不同伦理困境,涉及种姓伦理、性别伦理、种族伦理、职场伦理等问题。本文将结合空间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三个不同空间下的伦理语境及女性所处的伦理困境。三位女性因“辫子”建立起了一种超越国别、种族、阶级和文化的“女性情谊”,她们不仅在与自身遭遇的伦理束缚相抗争,更是为更多的女性争取权益而斗争。

超越平实:试论雅克·普雷维尔的诗歌创作特点

周学立(上海师范大学)

摘要:雅克·普雷维尔是法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电影编剧和台词编写者。他的作品以平实、幽默见长,但又不乏语言的革新和对传统审美的超越。在诗歌的现代意识和创造潜能的推动下,诗人将流于血脉的直觉感官经验融于作品之中,使作品充满一种鲜活的、极具个性特征的生命力度。诗人以激荡人心为起点,侧重对诗歌节奏的整体把握,在细节化的诗歌意象中娴熟地运用各种叙事性的创作手法,而出人意料的诗歌结尾又往往是点睛之笔,构成了诗人革新性实践与独一无二的个人魅力。